吴泽陂新乡太行山前一个消失的大湖泊,蕴藏

国内成立最早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180323/6122185.html

在今天太行山南,新乡与焦作交界的获嘉、辉县、修武,即古称山阳河内之地,呈环状分布着获嘉、修武等拥有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老城,以及齐州城、南阳城、李同城、浊鹿城、吴城、清阳城、邓城等文献资料记录存在的、为数众多且变幻难定的古代城址。与《水经注》等历史文献记录的兰丘、攒茅等文化遗存,以及现代发现的修武李固村文化遗址、辉县凤头岗文化遗址等叠加辉映,构成成了太行山前、黄河北岸大体量、高规格、奇特的环带古代城市文明遗迹群。孕育、支撑、成就这片城市文明的,就是一个消失的,但存在久远的天然大湖泊——吴泽陂。

吴泽陂,天下九薮之一。《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陂”。《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薮?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大昭。”吴泽陂,是天下九个大的超级湖泊之一,气势震撼,早已闻名于世。

吴泽陂的位置,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又东南流,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长明沟入焉。”泽陂、吴陂即吴泽陂的简称,修武城在隋以前即今天的获嘉县城。魏晋长度折算今天长度,二十里外的吴泽陂即在今天获嘉县西北9公里左右的辉县、获嘉交界穆小营、渔村一带,若以此再向外辐射“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即获嘉、修武之间,包括辉县在内的浩渺区域。唐代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中获嘉县、修武县即今天县城的位置,二者之间的距离,志书上明确为五十里。也就是说,在获嘉、修武之间的北部有五分之三的距离是被吴泽陂的水域所覆盖着。行山之南,黄河之北,两城之间,一个多么浩瀚壮观的水泊景象啊!

《魏土地记》是公元年——年之间三国曹魏时期的地志,描述的是那个世纪吴泽陂的水域情形。郦道元《水经注》时期的吴泽陂,是公元年以前不远时间的吴泽陂,距离《魏土地记》大概年左右的时间,变化当不会太大。郦道元《水经注》时期的吴泽陂,上流主要以长明沟为主河道,即今天的小丹河,从焦作沁阳、博爱开始,北部接纳太行山的寒泉水,南部接纳黄河北岸外的蔡沟水,一路汇入吴泽陂。在长明沟之北,则有苟泉水、吴渎水直接汇入吴泽陂。又次,有皇母、马鸣二泉合注,有覆釜堆南三泉注入。再其次有长泉水(亦名重泉水、邓渎)注入吴泽陂。吴泽陂之下,湖水东流成河为八光沟,注入清水,即今天的卫河。经新乡、卫辉,至淇县与淇河汇集入白沟,历华北平原,奔流入海。

郦道元时期的清水,即今天的卫河,在此之前更远古时期,除沁河、丹河入黄河之外,是黄河之北,沿途汇入山西、河南、河北太行山来水,一条独立入海的大河。吴泽陂则是清水上游最重要的一个源头。清水之清,别于黄河之浊,水的温婉流畅,别于黄河的咆哮无度。吴泽陂和清水成为孕育黄河北侧华夏核心文明的重要载体。

吴泽陂孕育的人类文明悠远流长。吴泽陂区域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地,宜人的气候,为人类渔猎、农耕提供了理想的天然场所。今天初步的考古发现,在吴泽陂东部的新乡获嘉同盟山遗址、北部的辉县凤头岗文化遗址、西部的焦作修武李固文化遗址,都存在着距今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商、周乃至汉代等丰富的文化遗存。延续早期人类文明的活动,继之而后的是中国最早城市雏形——城邑的兴起。古代资料文献中,围绕吴泽陂周围,有宁邑、南阳城、齐州城、获嘉城、修武城、吴城、浊鹿城、宣阳驿、李同城、清阳城、邓城,古兰丘、古攒茅等诸多古代城邑名称。中间有一城多名现象,或位置难辨,但总体上城邑数量惊人,足见吴泽陂文明发展的高度,成为一个非常耀眼的独特的现象。

从商代开始,确切的文献记录真实反映了吴泽陂文明的盛况。吴泽陂也称为大陆。吴泽陂南侧的获嘉,在古代称为宁邑,也称修武或南阳,今天的焦作修武县是古代山阳县所属,隋唐以后才设置的。隋唐以前修武、宁邑,南阳城的文化都是获嘉的文化。宁邑即古获嘉,是殷商王朝的管辖核心区,是商王朝的狩猎场,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反映出这一状况。甲骨文有“有未卜,争贞,我灾谭,在宁(《甲骨文合集》正)”、“丙戌卜,毂贞:翌丁亥我狩宁?贞,翌丁亥勿狩宁?(《甲骨文合集》正)”、“翌丁亥勿焚宁?(《甲骨文合集》)”、“乙未卜,贞,在宁田。(《甲骨文合集》”等大量关于“宁”的表述,可见商王朝获嘉城邑已经存在,也可见这一地区田猎活动和文明的盛况。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等都有详尽专业的论述。

公元前年春天,刚刚结束十九年流浪生涯、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借助周王室内乱周襄王邀兵平叛之际,南出太行平叛。作为回报,周襄王把南阳(太行山以南区域)的阳樊、原、温、州、陉、攒茅等邑地赐给晋文公,晋国势力染指南阳,史称“晋启山阳”。攒茅即郦道元《水经注》所说的位于吴泽陂西北的“古攒茅”之地。

春秋晚期,晋国式微,六卿崛起,公元前年,魏献子执掌晋国国政,推动军事由车站向步战模式变革,铸就魏军强势战斗力,为最终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奠定基础。公元前年,正当雄心满怀的魏献子“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将以城成周”拱卫周王室、实现晋国霸业时,却“田于大陆,焚焉,还,卒于宁。”(《左传·定公元年》)在吴泽陂完成诸侯军事会演之后,在获嘉去世,一代政治、军事名家魂归这片土地。汉代最后一代禅让之帝——汉献帝山阳公刘协就退居在陂水之北的辉县吴村的浊鹿城,竹林七贤精神领袖嵇康的山阳旧居也在附近。

吴泽陂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成为各方巧取豪夺的对象。晋代束皙在其《广田农议》一文中,对吴泽陂的情况作了详细描述:“又如汲郡之吴泽,良田数千顷,泞水停洿,人不垦植。闻其国人,皆谓通泄之功不足为难,舄卤成原,其利甚重。而豪强大族,惜其鱼捕之饶,构说官长,终于不破。此亦谷口之谣,载在史篇。谓宜复下郡县,以详当今之计。”这篇奏议,也启动了对吴泽陂农水综合利用的开端。在唐代初期,吴泽陂便设立了正式的军屯管理机构——吴泽府,《新唐书》怀州“有府二,曰丹水、吴泽”,对吴泽陂实施军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也是吴泽陂建城的支撑。

《唐文续拾》“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军事押衙充东北面巡检都指诸寨兼充吴泽镇遏使何宗寿释迦牟尼佛赞(并序)”中有“吴泽镇”一词,为考证修武古代吴城提供依据。历唐、宋、元、明、清,在正史和地方志文献中,整治河道,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的记载不绝于册。《新唐书》修武记载“西北二十里有新河,自六真山下合黄丹泉水南流入吴泽陂。大中年,令杜某开”,便是明证。而吴泽陂的北端依靠的就是太行名山白鹿山,太行的八陉之一的白陉就埋伏其中。吴泽陂的综合开发,成为行山之南、黄河以北富庶之地,成为历代名人驻足之地。元好问《马坊冷大师真清道院》道:“枯蒲折苇障清湾,十里风荷指顾间。安得西湖展江手,乱铺云锦浸青山。水荫茅斋星散居,白云闲伴五溪鱼。茂林修竹美如画,醮碧轩中恐不如。静中人境两悠悠,我亦因君有静缘。已约青山来枕上,水亭风榭看明年。”鱼香鸟飞,稻花飘香,竹林葱翠,河北江南。

吴泽陂至少到宋代还保留着魏晋时期的景象。宋代《太平寰宇记》修武一条中仍有“吴泽陂在县西北十五里”的表述。至晚到明代,由于气候变化和水利改造,吴泽陂面积缩小,分为至少三个大小不同的湖泊,在修武的成为吴泽陂、宣王陂,在获嘉和辉县区域称为太白陂或三桥陂。《明一统志》中太白陂有“在获嘉县西北一十五里自修武县入境下流入于清水”表述,明末清初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有“吴泽陂在县北十里。《左传》定元年,魏献子田大陆,焚焉。杜预曰:即吴泽陂也。东入获嘉县界,为太白陂,注于清水。又宣王陂,亦在县北十里。孔子欲北之赵,尝至此。后人以孔子追封文宣王而名。流合于吴泽陂。”则已经明确分为三个湖泊了。

吴泽陂彻底消失的时间是一个谜。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给的答案是:“《寰宇记》,吴泽陂在获嘉县西北十五里。《获嘉县志》,即县西北三桥陂,亦名太白陂。按图但有小丹河之下流径获嘉境,《水道提纲》亦不言有陂,盖近今不常钟水矣。”至迟在《水道提纲》编写时期,吴泽陂便不存在了。《水道提纲》成书于乾隆二十六年,即公元一七六一年。

在吴泽陂的核心区,获嘉县位庄乡西北渔村大沙河旁边,有获嘉旧八景之一——三桥夜雨寺。有明嘉靖十九年(公元年)《重修三桥之记》碑文,摘要:“获嘉县有八景,三桥景之奇者,即志所谓三桥夜雨者,或曰桥,石也,非灵非神,恶乎雨哉!桥能夜雨,不其怪乎?吾甚惑。余曰:“不然。昔尝闻老人云,当夜深寂莫之时,地辟景幽,万籁无声,静而听之,恍若有雨潇潇然,霡霡滂沛于桥之下,是盖人心灵感而遂通民与耳,应耳应雨,应天籁鸣,而自若有雨耳,谓其夜雨,其斯之谓与,谓桥能夜雨,其然岂其然哉?”……桥去县治西北十余里,地名吴泽,水之所钟,方圆数十里,所谓汪汪千顷陂者是矣。每值淫雨愆期,山水爆发,则洪波接天,浩无崖际…桥之制,旧卑丈余,今高倍也;旧狭寻余,今广倍之也,旧短七丈,今长倍也;大小五空,水流无滞,而通舟航也。左右两栏,人行有据,而防巅险也。又于桥之南、北约数十步许,各创小桥一座,以泄水泛滥弥漫者。昔一桥,而今三桥,名曰三桥,…真获吕之一佳景、军民之一伟观、太行之一要冲也。”可见雨大水盛之时,吴泽陂仍会峥嵘一现。

又有清同治五年《夜雨寺地临记》碑,摘要:“尝闻三桥夜雨寺若乃获邑八景之一,载存县乘胜地名区也,夫南泽映月北寺闻钟,至佘邑人犹传为美谈焉,而要不若寺名夜雨之清幽可慕也,余甲子春暮偕一反备倦游归晚,借宿宝寺,僧人遇之甚善,茶罗弈碁,约三更许,忽闻有声自窗外来者,佘侧耳听之,淅沥之声忽徐忽急,昔陆放窮有云小楼一夜听春雨诚佳句也。余同友人以待旦,迨啟慕视之,乃见旭日东升,階土苔痕尘封如旧,并不解其何故焉。及访诸父者,乃知夜雨之名所由眆也。”梦中的吴泽陂会不会再回来呢?沧海桑田。吴泽陂留给了这片土地一段刻骨铭心得传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69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