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拍摄的大南坡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桂娟、史林静
一半风雅一半烟火
一边是瓜果累累的农家菜地,一边是演绎乡村美学的大南坡艺术中心、书香环绕的乡村文化书店,昔日古村呈现出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大南坡的一天从鸡鸣犬吠中醒来,也在一杯咖啡中开始。
这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山间小村,位于河南省修武县西村乡的浅山区,村子依太行山而建,从山脚延伸到山腰,其间分布着各种样式的豫北民居。
早上8点半,30岁的村民赵世莹准时打开方所书店的大门,换上工作服,准备好一天所需要的咖啡豆,迎接又一个忙碌的周末。距离书店米左右的地方,是村民牛炳富的院子,一大早,他就用三轮拉来了满满一车柴火。79岁的牛炳富是远近闻名的“老网红”,不少游客来了点名要吃牛爷爷做的柴火炒鸡。
游客在大南坡村的书店内阅读(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立秋,驱车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云淡天高,翠绿满山。正值大南坡最迷人的季节,三三两两的游客漫步其间,寻找合适的拍照地点;祠堂前、槐树下,一群群纳凉的村民悠闲惬意。眼前的光景,让81岁的赵成香不禁感慨:“这日子,不知比过去好了多少倍。”
上世纪70年代,依靠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大南坡曾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老人回忆,那时村里有十几处煤井,吸引周边上千人就业。80年代后期,大南坡逐渐面临煤矿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伴随当地从“黑色印象”向“绿色发展”转型,大南坡煤矿产业于90年代末被彻底关停。
仅靠人均0.6亩的耕地,大南坡经济迅速滑落,直至年被评定为省级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数的40%以上。在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的带动下,年大南坡成功脱贫。
由于缺少工业带动,振兴之路仍需另辟蹊径。早在年,当地就已提出“用美学留住乡愁,以文化艺术复兴乡村”的发展思路。年12月,修武以“美学经济”为抓手,决定实施大南坡项目,通过邀请来自各地的乡建、设计、美学、教育等力量,将大南坡的山村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资源延伸发展为乡村民宿、乡野美食、文化创意等振兴支点。
安徽大学副教授、乡建学者左靖应邀来到大南坡,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实地调研。
“普通”,是左靖对大南坡最初的评价。
“修武县一共有个村,县里选出了30个村子让我们挑,推荐大南坡的理由有两个:一是穷,迫切需要改变;二是普遍,最能代表当地乡村的实际面貌。”左靖说,这样的村庄如果成功,更有推广价值。
“这是个很普通的北方村庄,没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也缺乏历史人文资源。”在村里转了几圈后,左靖发现了大南坡的可塑性。由于上世纪70年代当地村集体经济雄厚,大南坡建设了多达余平方米的公共建筑,拥有村一级的剧场和仅次于县剧团的大南坡艺术团,村老中学、大队部、大礼堂都保留完好。
“大南坡村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村落建筑群,从这些建筑中,我们感受到文化的留传,以及一代代大南坡人民依据它而建立起的家族与乡里感情。”左靖说,改造就从重塑这些建筑开始。因此,大南坡的改造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刷墙、修路、铺水管、改民宿、做商街这样的模式,而是发掘自然风物、研习文化历史、收集村民需求,并对乡村原有生活空间、生态环境、历史建筑进行优化。
随着来自全国30多位乡建专家的深度参与,大南坡沉寂已久的老旧建筑复活了。这个小山村陆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中心、乡村书店、碧山工销社、游乐景观装置等公共文化生活场所,也迎来了各类艺术展览和音乐文化活动。
在大南坡村艺术中心广场附近,一名村民站在南坡秋兴活动海报板旁(年10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许雅楠摄
年10月,大南坡首个线下综合主题活动“南坡秋兴”在村中举行,为期两天的民谣音乐会、舞蹈剧场和电影放映,以及“南坡村民讲堂”和乡村儿童艺术教育启动仪式,为大南坡赢得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