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河为何频发洪水源头探究一壶春秋

卫河,汉代为曹操开挖之白沟;隋代为大运河之永济渠;北宋时期称御河;明迁都北京后,因漕运舳舻千里而有卫漕之名;清代始有卫河之称,因为它发源于春秋卫地,终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卫”字而名,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卫河的源头,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发源于河南焦作博爱县皂角村。这里盛产竹子,据说为竹林七贤的主要活动区域。

第二种: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乡。夺火乡境内峰岭重叠,悬崖绝壁,山深涧徒,境内有横水河、丈河等河流,南与河南修武县接壤。

第三种:发源于辉县市的百泉湖。辉县市隶属新乡市,卫河为新乡的母亲河。百泉湖位于太行山支脉苏门山下,开凿于商代,因湖底遍布泉眼而得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北国小西湖”之称,内有历代碑刻余方,是河南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园林。

第四种:发源于太行山脉。这个说法,一度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太行山脉跨越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四省市,奇峰秀水,绵延里不绝,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地区中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这其中,尤其以“太行八陉”最有名气,它们是长达近千里的太行山脉之间,8个自然形成的峡谷。

卫河规模并不大,是漳卫南运河的支流,为华北平原的一条中小型河流,流域面积为平方千米,占河南总面积的8.7%。

但是卫河在历史上一直桀骜不驯,洪水频发。史料记载,在清朝至民国初年的多年时间里,卫河流域所属21个州县,发生水灾达次。

其背后原因大体有三:

一是先天地形。卫河流经的区域为历史上的黄泛区,地势低洼,河道弯曲,加上漳河不断推波助澜,以及季风气候的影响。

二是过度开垦。清代从乾隆十八年开始,人口剧增,到嘉庆十七年达3.6亿,到年,超过4亿。为了生计,大量难民涌入山区,开垦山田。数据显示,太行山森林覆盖率从隋唐时代的50%,下降到清末的10%,而到年,太行山森林覆盖率仅为3%。

三是管理上条块分割。清代水利以县为单位,各自为政。河南辉县在道光年间曾发生过一次“从古未见”的水灾,当时大水入民房深达三四尺。

但是,当地官员和百姓却放弃了疏浚河道救灾,原因很简单,面对如此大的洪水,即便本县的河道疏通了,但下游不通,依旧无法解决水患问题。

在河道条块分割面前,自救的苍白与无奈溢于言表。

新中国成立后,卫河仅在、、和年发生过大洪水。从这个角度来看,卫河流淌到今天,已有25年没有发生过大洪水了。很多沿河居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抗旱,而抗洪也是个稍许陌生的概念。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5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