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白癜风儿童 http://pf.39.net/bdfyy/zjdy/190628/7254678.html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摄影许俊文带一片秋叶赴书友之约,过一个书香中秋节。中秋节假期里,一场主题为“中秋月叶”的乔叶散文分享会,让线上和线下6万余名书友度过了一个书香中秋节。9月22日下午,“中秋月叶”乔叶散文分享会在郑州我在图书馆举行。50余位大河报河之洲书友带着一片签名秋叶赶来,用中秋叶拼成了一轮创意十足的中秋明月。这场乔叶分享会还通过大河报豫直播进行了现场直播,共有6.5万网友在线观看。(书友们用中秋叶拼成一轮中秋明月)“乔叶散文”曾陪伴了70后、80后两代人的成长。近十多年来,乔叶又以“小说家”的身份被读者熟知,不过乔叶从未停止过散文创作的脚步,两部散文集《天气晴朗,做什么都可以》《一往情深过生活》日前相继出版,她用诗意盎然的笔触,继续书写着生命的纯真和深沉。◆现在写散文会很简洁,但不会再简单了散文是乔叶一以贯之的文体,在她看来,散文更像是水。“诗歌如果是鸡尾酒也是用水酿成的,小说这个饭菜的烹煮同样也离不开水。所以我说我是鱼,有时在深水区有时在浅水区,但我一直在水中。”乔叶的写作之路是从散文开始的。出生在河南修武县一个普通农家的乔叶,小学、中学的成绩优异,作文经常会被老师拿来当范文朗读。然而,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上师范有补贴,她遵从家人意愿读了师范。在乡镇中学教书的日子里,她选择读书、创作,来排遣心中的不快和一成不变的日子。年2月,中国青年报副刊发表了乔叶的散文处女作《别同情我》,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应邀撰写散文专栏,出版散文集。全国各地读者纷纷给她写信,还有人跑到村里,上门拜访他们通过散文认识的乔叶老师。(乔叶现场分享)“读书是自我排解的需要,最初看着报刊文章觉得我也可以写,通过写作我开始和自己对话,想不明白的问题会通过写作自我救赎。”乔叶这样回忆写作的初衷。从散文转型到小说,从青年迈入中年,如今再接连出版两部散文集,归来的散文家乔叶是否变了模样?如今,以40岁的眼光打量20多岁写的文字,乔叶有时会“看不上”,“散文是特别贴近个人生命体验的,但我那时没有多少人生经历,因此喜欢‘才华’写作,比如用排比句、华丽的辞藻,为赋新词强说愁,总结的很多道理比较单薄。”不过,她转念一想倒也平和,“现在我也写不出我当时的文字了。许多文章到现在还有读者,我也不能完全自我鄙薄。”乔叶在近十多年的小说创作中,直面社会现实,深掘复杂人性。凭借《最慢的是活着》获得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之后,又陆续创作出《拆楼记》《认罪书》《藏珠记》等既有写实又不乏浪漫的长篇小说。(分享会现场)“从精神的青春期走向精神的成熟期,这个过程是必然要经历的。”写小说让乔叶认识了人性的复杂,经历了这个锤炼之后再去写散文,加上20多年生活留下的轨迹,乔叶说:“我写的散文可能还是很简短、很简洁,但不会再简单了。”“如果小说像女人的旗袍,讲究结构、曲线等,那散文就像是睡衣,要贴身舒服,可以宽松自如。”乔叶说,散文创作是最贴近个人心灵放松,最具有真实性的创作,如果将来不写诗歌或者写不成小说了,但是能写散文就挺好。◆写风物归根到底也是写人《天气晴朗,做什么都可以》以描写风物闲美为主,《一往情深过生活》则是以描写人为主。不过,乔叶说:“哪怕再普通的东西,被人看到,被用文字表达,其实已经具备了人性,写风物归根到底也都是在写人。”乔叶喜欢自我审视。她说:“我们要理解他人,第一步是理解自己,认识自己。怎么认识自己就是怎么认识他人,而自己就是世界里的第一个他人。”在她看来,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后,才能表达他人。她认为,作家笔下小说里的人都是作家自己,“写作教育了我,让我活得更辽阔,更熟悉自己。”托尔斯泰说过,文学本质上是在讲人的情感。哪怕写历史题材,相比思想性、反应社会问题,乔叶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