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我喜欢断树残杆枯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残……虽然它们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初读乔叶的《破碎的美丽》时还是少年,如今再见这篇文章时已是20多年后,神奇的是初读时的印象还深深的刻在记忆里。乔叶的“青春美文”曾陪伴了80后一代人的成长,乔叶的文字温暖过许多人。“起初开始创作是因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是想要温暖自己。”她说。乔叶出生在河南修武县,师范毕业后在最基层的乡村小学里教书。没有人可以对话,自己又爱想问题,有很多问题自己是得不到答案的,读书和写作就成了她寻求答案的方式。“好多人开玩笑说我喜欢讲哲理,讲金句,其实并不是,我常常为困惑而写。”这些文章刊发在《辽宁青年》等期刊上,经过《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的大量转载,乔叶有了很多读者,慢慢形成了一种风格。“就是自己给自己希望,自己给自己光明,自己给自己答案。后来得到了很多反馈以后,会形成一种写作模式。”生长在河南的一个县城,没有人可以对话是乔叶选择写作的动机,换个角度说,正是那样一种环境给了她那份滋养,不同的地域会塑造出不同的人,在文学意义上来说,也会大不相同。在被问到如果把年轻的自己放在北京,会不会一样成为今天的自己。乔叶说这都是客观条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