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窑址类共36处,河南7处,焦作仅有1处,它就是当阳屿窑址。
在北宋王朝的一百六十余年中,一个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民窑制瓷业中曾经名声显赫,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当阳峪窑被人渐渐遗忘了。探访文物里的天花板,触摸你身边的历史,焦作国保档案走进一个被人忽视的古窑址—北宋当阳屿窑址.
当阳屿村是豫西北太行山下的一个小山村.
近年来在该村东西南北方向约平方km范围内,接连发现许多北宋时期的古窑址群,当阳峪窑遗址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有6座窑炉和4座作坊。另有过滤池、辘轳坑、水井、沟等类遗迹余处。现存宋崇宁四年(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刻一通,是当年建窑神庙时所立。上记有:"世利瓷器,埏埴shānzhí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口",可见当时规模之大。
当阳峪窑是北宋年间民窑的杰出代表
年我国著名陶瓷学家陈万里先生到当阳峪调查,并发表《谈当阳峪窑》论文。指出:“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窑、临汝之汝窑外,没有一处足与当阳相媲美。”下面通过一组图片,来领略当阳峪窑瓷器之美。一、化妆土白瓷化妆土白瓷是当阳峪窑系极为常见的一个品种。采用这种工艺,可以使质量略差的胎土,显得更加洁白细腻。二、细白胎一道釉瓷当阳峪窑白釉瓷器中,以细白胎一道釉瓷为最高水平,属于高端器物。基本特点是胎色洁白,胎质细密,瓷化程度极高。三、酱釉、黑釉瓷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釉色品种。在烧制程中“当氧化亚铁为8%左右,暗褐色;如果烧成温度比烧黑瓷高30℃—50℃,釉色成为酱褐色。四、低温颜色釉瓷由于烧制温度在℃以下,介于陶与瓷之间,胎与釉(结合不好,剥釉现象普遍,所以也有称“颜色釉陶”
当阳峪窑系以丰富多样的装饰技法见长。
有绞胎、绞釉、剔刻花、划花、印花、贴塑、飞白(跳刀)等。尤以绞胎、剔刻花最具盛名。绞釉绞釉是晚于绞胎出现的一种装饰手法,也有称之为“泥流纹”“流沙纹”或者“绞化妆土”。剔刻花当阳峪窑系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剔刻花类器物多以剔、刻工艺为主,有的还辅以彩绘手法,丰富而富有层次感,色彩对比强烈。白地黑(褐)花此类手法大多出现在粗胎白瓷的日用瓷上,多见在内壁画单圈纹,中心书写文字,内容有“香”“花”“花枝”“梅花”“菊”等字样,红绿彩红绿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绘瓷品种,因釉面装饰色彩中多见红、绿两色,故称“红绿彩”
宋徽宗设置官窑是在公园年~年间,基本上到了北宋末年,而当阳屿窑在年的宋神宗熙宁年间就已经处在了当时制瓷业的巅峰时期。
历史的突变成了当阳屿窑消失的主要原因
从当阳峪古窑指中发现:有些整齐摆放的瓷坯还未入窑,有的已入窑还未来得及烧制,有的虽烧制却还未来得及开窑,这些迹象都表明,事情发生的很突然。窑工根本来不及处理这些善后事宜,就已经被杀或仓皇逃命了。当年喧嚣沸腾的当洋屿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它留给人们是诸多的痛惜、疑问和无尽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