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12月21日(星期三)
晴间多云
偏东风2级~3级,-5℃~9℃全文约字,阅读大约需5分钟
走过岁月沧桑,唯有一纸书香,可以承载一座城市的文脉绵长。当民众教育馆、新华街十全院的琅琅读书声隐入历史深处,您是否还记得年解放西路大礼堂红瓦廊檐下的书香光影?那一年,市图书馆正式成立,距今已整整60年。
从当年的4.2万册图书到如今的70万册图书;从仅有借书处和报刊阅览室两个部室,到如今地下一层、地上八层,.6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60年沧桑巨变中,一座城氤氲书香。书香缥缈间,巍巍挺立于城市之南的图书馆,已然是这座城的文明地标,也是人们爱上这座城的文化因由。
光阴荏苒,岁月如金。年即将步入尾声,穿过60年流金岁月的市图书馆,如今已是我们身边的“诗与远方”,更是我们的“精神粮仓”。本月底,市图书馆将迎来自己的60岁“生日”,让我们走进它,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60岁的图书馆年轻人的打卡地
市图书馆前身为市人民文化馆图书组,最早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的修武县民众教育馆。在那个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图书馆曾一度迁移到山区避难,即便是在回归城区之后,也仅有图书册、杂志8种、报纸5份,条件非常简陋。
年,市图书馆正式成立。60年寒来暑往,一路走过大礼堂时期、图书阅览大楼时期、新馆筹建时期、无场馆时期,最终落脚于如今的龙源湖畔。
年,初到市图书馆的张霖还是一名朝气蓬勃的帅小伙。曾经在过报库工作的他,至今依然记得解放路图书阅览大楼灯光下,那些沉迷于书中的读者。
图书馆自修区,市民在阅读。
市民在选书籍。
张霖说,正是这些坚定的书迷,支持着他一路坚守。从社科部到采编部,从流通部到报刊部,无论岗位如何轮换,他服务于书、服务于读者的痴心不改。
年,从郑州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的王新利来到市图书馆。35年时光过去,她依然记得自己磨出血泡的双手——那是“手工卡片”时代留下的艰辛印记。
而让王新利更加难以忘记的,是无场馆时期的漂泊不定中,“寄人篱下”的图书馆人一举完成“回溯建库”的划时代规划,为图书管理跨入大数据的智慧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青春少年到华发苍颜,当一代又一代图书馆人将青春赋予厚重的书卷,图书馆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春天。尤其是年搬迁新馆之后,“年过半百”的图书馆“青春不老”,越来越新潮,渐渐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同时,该馆先后获得“全国亲子阅读体验基地”“全国社科普及基地”等荣誉称号。
“虽然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去年进馆读者依然达到人次,借还图书册次。”市图书馆馆长吴保成说。
不仅如此,以图书馆为圆心,我市还辐射建设公共图书馆8个,每年度举办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余场。由市图书馆主导推行的“市馆+县馆+书房+流通点”模式也大放异彩,建设城市书房19个,馆外流通点个,进一步充实了“15分钟阅读文化圈”,让书香与市民越来越近。
图书馆“奇妙夜”与书相拥的感觉
12月9日,因疫情闭馆的市图书馆恢复开放,并第一时间送给市民一个温暖的大礼包——冬季延时开放至21时,夏季延时开放至21时30分钟。
工作人员帮助读者借还书籍。
“夜晚也可以‘泡馆’了,真好!”市民黄艳艳说。
黄艳艳今年要参加研究生考试,这几天,她经常是最后一个走出市图书馆的读者。她觉得在市图书馆看书,学习氛围感拉满。
以书为媒,情系读者。
市图书馆一盏延时的灯,点亮了城市的夜。
宽敞明亮的文学借阅室。
事实上,历史上的图书馆,也曾经用延时的灯光,点亮一个个城市少年追求进步的梦想。
吴保成回忆说,早在解放路图书阅览大楼时期,图书馆就有提供延时服务的习惯。当年的城市还没有如今这么繁华,常常是路上已无车马声,图书馆中灯光明。
根据王新利收藏的宣传册页显示,当年市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最迟可以延时至22时30分,为许许多多深夜学习的市民,提供了温馨的学习港湾。不仅如此,市图书馆还曾是我市图书资料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承办各类社会教育的培训工作,让广大青年在图书馆的“奇妙夜”中,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
如今市图书馆的“奇妙夜”,服务项目已经越来越多,延展触角越来越广,从图书馆中飘溢而出的“书香味道”,让这座城市洋溢着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化气息,历久弥香。
馆外流通点书中有大爱
在张霖的记忆中,市图书馆最早的馆外流通点,设置在焦作西部的嘉禾屯。
许多年过去,虽然这个流通点已经隐入历史的尘烟,但焦作人对于图书的热爱,至今让他记忆犹新。即便是以如今的眼光来看,一个城乡接合部的村落里暗藏书香,也是一种新潮而独特的存在。
这与市图书馆多年来坚持的馆外流通点建设工作,不无关联。尤其是新馆落成后,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有没有书读?他们的图书馆“馆藏”是不是丰富?都是吴保成 统 筹:王 言
审 核:王建新 责 编:杜挺勇
校 对:许 凌 编 辑:王翠翠
实 习:李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