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找回中国人自

北京最好看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hjyj.com/m/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出版了《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书,作为国内最早提出“生活美学”概念的知名学者,他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现在是建构当代中国美学学派的时代了。就这个话题,读+专访了刘悦笛。刘悦笛。中国社会出现了新一轮的美学热读+:先从美学谈起吧,30多年前有一次“美学热”,后来退潮了,您觉得美学还会再热起来吗?刘悦笛:我认为,如今中国社会出现了新一轮的美学热。只不过,这次的美学热,根本不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场美学热。三十年前那场美学热是由知识分子倡导起来的,那时候就连纺织女工都在读美学的著作。然而问题是,那个时代民众所能消费的审美对象却少得可怜,而有追求的民众,只能在《美学》这类的理性著述当中去追求感性的美。这就是说,八十年代那场遍及社会各角落的美学热,其实是以理性形式实现的感性解放。如今则是大为改变。如今的美学是直接与普通人的美学自我实现息息相关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美学强调的是“生活塑造了美”。从实践美学到生活美学,其实都是以人为本的美学,都是“有人”的美学。如今的美学,就是要落归到感性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之上,这才是生活美学正在实现的。如今,我们看到,在茶道、花道、香道、琴道、汉服复兴、中装剪裁、美食美味、古典家具、古今收藏、工艺民艺、旅行民宿、非遗保护、公共艺术、审美教育、艺术授权、创意产业、游戏动漫、室内设计、地产开发、社区规划、城市顶层设计等各个方面都涌现出大量的生活美学家,他们在不同领域普及生活美学,这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生长方式。读+:如何理解生活美学“生根于华夏”?有没有可能从这里出发,形成美学的中国道路或者流派?刘悦笛: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场以西化为主导的思潮;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文化保守主义又开始兴起。但是,无论是西化还是文化保守,都是有问题的,没有行走在中国文化的“中道”之上。如今,中国社会终于意识到“返本开新”发展传统的必要性。如今的传统文化复兴,为生活美学的复兴铺平了道路。历史上任何一次复兴运动,其实都是创新,就像欧洲文艺复兴是要复古希腊罗马的“古”,但是却开的是文艺复兴之“新”。我们大家目前置身其中的复兴传统风潮,比如“国潮”风的兴起,其实也是一场创新运动。生活美学之所以是生根于我们华夏的传统,乃是由于,中国自古就有“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的传统。中国人作为爱美的民族,不仅过得“日日皆好日”,而且“日日皆美日”,只要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历史条件,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就会孳生起来。所以,与西方需要从头来建起生活美学新思潮不同,中国只需要回过头找回自身的美学传统,以一种返本开新的方式来加以重建,就可以延续历史、开创现实。现在是到了开创中国美学学派的时刻了,它继承了两千年来中国古典美学“人能弘道”的儒家主流传统,上世纪中叶以来的实践美学“实践成人”的现代传统,新世纪开始以返本开新形式出场的“人归生活”的当代传统,由此方能形成“中国美学学派”得以延承的历史积淀,从而面向未来积极拓展,最终立足于世界美学之林!今年10月入选“第三届小镇美学榜样”的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小留坝村。刘悦笛供图并不是高消费就能得到更高品质的审美读+:“美”是否必然是昂贵的?如果是中低收入者,应该如何领略和实践生活美学?刘悦笛:自从年我在中国美学界提出“生活美学”之后,其中较大的一个误解就是——生活美学是否就是高消费的美学?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经济的发展与生活美学的发展是否是成正比的?答案是往往不成正比,而且当社会经济趋于慢速增长之时,才是生活美学大发展的时机。道理很简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民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迅速赚钱,“慢生活”的方式还无法深入人们的身心,而慢生活恰是得以进入生活美学之门的路径,生活不慢下来,如何能美起来呢?当今中国社会逐渐富足起来,这是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社会基础,生活“好起来”之后,就必然有“美起来”的诉求。好生活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提升好生活,也就是以有品质的生活提升有质量的生活。美的消费不一定是昂贵的,对于奢侈品的热衷追求,只代表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日本的“无印良品”,最初只是某座商场当中的小柜台;在经济起步阶段,民众以“越有钱就越美”作为标准;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逐年趋缓,该品牌所引领的那种东方极少主义美学品质,却越来越为民众所接受,如今已成为打入欧美市场的国际品牌。在江西南丰县,我曾偶遇过一位老人,他在自家小院做了个观赏鱼池,院子里摆满了他在旴江边拾来的“美石”,非常精美地摆设在自制的木架子上,这就是一种“捡来”的免费生活美学。在法国,我还曾偶遇一位环卫工人,他家里的阁楼上摆满了他从塞纳河畔买来的廉价美术作品,使得整个房间成为美的空间。所以说,并不是高消费就能消费到更高品质的审美对象。审美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每个民众都有平等地消费科学与艺术作品的权利。生活美学是一种“自我教育”,让每个人去实现审美的自我提升读+:对美的欣赏有没有门槛?是否要“饱读诗书”或者常去博物馆,才能懂得生活美学?刘悦笛:美应该是民主的,这也是生活美学的内在诉求。美有着其全人类的生理根基,但是更需要的是社会与文化的濡染。既然我们的生活美学强调以审美作为一种平等的生活方式,那么,对美的欣赏可以说就是没有任何门槛的。在古典美学的时代,审美为一个社会的上层所垄断,高级的审美似乎只有上层人才有“审美权利”去拥有。但是如今则是个平等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审美的权利。这就形成一种针对全社会的“审美福利”。而且这种福利的获得,要较之物质化的福利获得更为便利,特别是通过现代媒体手段可以免费获取,比如,世界上重量级的博物馆几乎都在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呈现它们的展品。我所说的生活美学,其实希望走向一种生活美育。生活美育也是生活美学的一种逻辑推演,这种美育不同于传统的那种园丁式的美育。所谓园丁式的美育,就是有实施教育与接受教育的双方,前者是给予美育的,后者则是接受美育的,这是传统的模式。然而,生活美学则是一种“自我教育”,让每个人去实现审美的自我提升。这就意味着,从空间上看,生活美育不再囿于学校之类的教育场所,而是实现在每个人的生活空间的,每个人的智能手机上有音乐与美术的软件,都可以实现自我教育;同时,从时间上看,生活美育也不是短暂的教育,而是每个人的终生教育。如果我们接受这种对话式的自我教育方法,那么,生活美学的普及,就不是在特定文化与艺术时空当中实现的。也就是说,并不是进音乐厅与入美术馆那才是美育,美育要从每个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开始,就从你手边的茶杯开始,同时生活美育也要从娃娃抓起。比如,当孩子在娘胎里听音乐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接受美育了。年开始,成都开始提出“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的口号;还有河南的修武县,也在强调打造特色美学生活方式。他们所谈的文化产业或美学经济的问题,是以生活美学为核心的经济问题,但是生活在当地的群众,都可以感受到美育。生活艺术才是大写的艺术,书画音舞则是小写的艺术读+:今天,生活在城市的普通居民,每天忙忙碌碌,从外在到内在,都有各种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让其“美”起来,从而实现审美意义上的知行合一?刘悦笛:的的确确,所谓“”的工作方式,使得民众没有闲暇时间,更多的精力只能投入到劳作当中,而且也是充满了内外的各种压力,所以不断有人质疑:我们哪里有时间享受生活美学之乐呢?就像电影大师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所展现的:一位螺丝工,在反复工作形成惯性之后,一看到螺丝样的东西,譬如别人衣服上的纽扣,他就想用扳手去拧一拧。这就是劳动对人类的“异化”现象,对于人的身心无疑都是一种长期的损害。实际上,每个人都不是被安置在流水线的零件,审美就是对这种“异化”的反抗。生活美学有提供给民众身心慰藉的功能。医院里,也开始出现了艺术治疗部分,用音乐与绘画的形式来治疗心理疾病。生活美学,由于它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实现的,同时追求一种在社会当中的自我提升,所以可以让自己的生活适度、暂时地摆脱日常劳作的机械化与模式化。我们生活美学的核心主张,就是倡导每个人,你、我、他,都成为完美自己的生活美学家、生活艺术家。特别要注意,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而是说,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按照审美方式去塑造,将各自的生活过成艺术。艺术家毕竟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生活艺术家的范围却广阔得多。因为,生活艺术才是大写的艺术,书画音舞则是小写的艺术。要让生活美学得以真正践行起来,那就要从我们日常生活的小层面做起,比如,从你养的花、买的花、插的花开始,就可以开启以花为媒的生活美学。所以,我总是说,生活的美学乃是知行合一的美学,体用不二的美学,就是这个意思,生活的美学是为了美学的生活!《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刘悦笛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生活美学”的出场,可以被视为实践美学的延续。实践美学强调美的实践根源,认为美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活美学进而强调美学的生活本源,从“劳动创造了美”进入到“生活塑造了美”。这两种美学都是“有人的美学”,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美学。从实践美学到生活美学可以形成一种中国美学的“有人学派”,这既继承了传统儒家的“人能弘道”的悠久传统,也继承了上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的“实践成人”的现代传统,还有新世纪伊始开启的“人归生活”的当代传统,由此可以立足于世界美学之林。自从年之后,生活美学也成为全球美学的最新思潮,就在这一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生活美学的文集。因为过去20世纪的西方美学,只以艺术作为聚焦对象,而忽略了生活世界的价值。刘悦笛认为,西方人建构生活美学完全是一种新构,而中国人早就有了数千年生活美学的大传统,这就是他在《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当中梳理的历史传统。他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人只需返本开新,就可以建设好自身的美学。在这本书中,他把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分为十个基本面向:天气时移的“天之美”、鉴人貌态的“人之美”、地缘万物的“地之美”、饮馔品味的“食之美”、长物闲赏的“物之美”、幽居雅集的“居之美”、山水悠游的“游之美”、文人雅趣的“文之美”、修身养气的“德之美”和天命修道的“性之美”。通过天、人、地、食、物、居、游、文、德、性这十个方面,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大智慧可以被深描出来。这些生活审美化的传统,其实都是“活着的”传统。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乃由于生活的传统从未中断,审美的传统从未中断。“生活美学”就是这未断裂传统中的精髓所在,或者说,就是这传统之“感”与“觉”的精髓。年,刘悦笛邀请了国际美学会时任主席柯提斯·卡特主编了一本书,由英国的剑桥学者出版社出版,书名就叫做《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这本书不仅被斯坦福哲学百科列为“生活美学”与“环境美学”这两个词条的重要参考文献,而且也被美国美学协会列为东方美学的重要参考书目。在国际上,也相应举办了几次生活美学的研讨会,国际美学界的核心人物都曾参与到这一最新美学形态的建构当中。抚今追昔,想起自己提出“生活美学”的来路,刘悦笛认为,生活美学不仅是本土的,而且是世界的,它既是一门关乎审美生活之学,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如今在社会上的广为传播,恰恰证明了生活美学的勃勃生机。中国古典美学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在这个根基之上,中国美学可以为当今的全球美学贡献出巨大的力量。羊大为“美”什么是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上中文系的时候,老师说,羊大就是“美”。这是文字学——《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味道好,美哉。从“羊大”可以展开联想:肉味当然是鲜美;养得起羊、把羊养得大,说明了生活的富足,是一种丰美,或曰经济富饶之美;有了大羊,而竟没有被狼叼走或被敌人抢走,说明武备有力,是一种雄壮之美,或曰雄性之美。手中有枪,家中有羊,中国式的美,美得现实。古人造字,真是太有学问啦。吃了羊当然有羊油,羊脂白玉是上品;从羊脂白玉,我又联想到“肤如凝脂”,古人对“美”的诉求,够直接。老师教我《说文解字》,我却胡思乱想;天冷了,吃羊去。(长江日报记者李煦)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33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