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黄河文化,要扎根黄河流域深厚的土壤中

前言

通过对武陟县黄河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并依据文化的分类,将其按照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行为文化层进行归类。然后,针对文化资源现状做出定性评价,并针对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开发策略。河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黄河文化的结构是一条主脉发散,相互交织,以点带线,由线成网。而武陟只不过是线上一点,对于把握黄河文化,还需扎根于黄河流域深厚的土壤中进一步挖掘,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对于黄河文化的物质层、精神层、行为层资源的保护、抢救、开发有重要意义。如今,经济、文化、生态发展并举的形势下,文化软实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黄河作为文化的源头,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构建黄河文化带也是时代所需,促进黄河带发展的同时,构建一个向外展示黄河文化、展示中国的窗口。

一、行为文化层

行为文化,指与人类各种行为有关的一切文化因素,既包括人际交往行为(语言和非语言)、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也包括非交际性的一般社会行为,如度假休闲、恋爱结婚、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武陟黄河文化的行为文化层,指在武陟地区黄河沿岸有关人类的行为活动。这些活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惯。表现形式为传统活动、戏曲艺术等。传统活动指在黄河的浇灌下,武陟先人在治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活动。传统活动包括祭祀河神仪式、黄河号子、祈雨旧规、行水、抬鼓、推花车、大圣鼓、背庄、霸王鞭、黄河盘鼓、龙灯、哼小车等。戏曲艺术指人们在祭祀黄河、祈福黄河、治理黄河的过程中,产生的民间艺术。戏曲艺术包括怀邦、跑旱船、二弓弦、担经扑蛾等。

二、黄河文化资源的定性评价

(一)优势评价

武陟地区黄河文化资源总量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从雍正时期修建大坝、嘉应观等建筑设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成立黄河河防指挥部,在武陟县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据统计,武陟县已被认定的全国重点文物有青龙宫、嘉应观、千佛阁、妙月寺塔;已被认定的河南省文物有商村遗址、安氏宗祠、岳家庙、吉祥寺、东石寺遗址等共22个。此外,还有曲剧、二股弦、怀梆、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武陟还形成独特的戏曲艺术、传统活动,如黄河韵鼓、五谷丰登等活动。无论是在物质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十分耀眼。武陟地区黄河文化资源组合状况较好。黄河文化资源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遥相呼应,具有较高的配套性。例如,修武县境内拥有优质旅游资源的云台山已称为焦作的城市名片。黄河贯穿的孟州,形成了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此外,武陟县内拥有大量的治黄工程、建筑庙宇等人造文化资源,还有许多自然景观资源。黄河文化资源历史底蕴深厚。武陟自隋朝设县以来已有多年的历史,因其处于“豆腐腰”的位置,受黄河滋润最多。从邢人作丘、大禹治水再到近代的人民胜利渠,无不见证着黄河的发展与变迁。据史料记载,伏羲氏族曾活动在武陟安居,成汤寝陵在此处大坯山,岳飞于武陟渡黄河等事迹。与此同时,也形成了黄河盘鼓、旱船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二)劣势评价

黄河文化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武陟地区黄河文化资源丰富且组合状况好,但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文化产业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旅游知名度不足。例如,黄河盘鼓、黄河号子、民间歌谣、神话传说等文化资源丰盈,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使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自然也形成不了稳定的经济效益。黄河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武陟县黄河故道的左堤,已遭到严重的破坏,马曲村的大坝堤身大部分被风沙淹没。黄河所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继承和保护,相关保护和传承体系有待解决。例如,黄河号子是在治黄过程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城市的飞跃式发展,已经不具有使用价值。加之,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具备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特点。因此,大多老一辈传承人也不希望子女继承,黄河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面临失传的可能性。黄河文化资源开发的力度不足。现阶段,武陟县的黄河文化资源开发大多处在初级开发的表层,对黄河文化的内涵和商业价值挖掘不足。例如,黄河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仅仅停留在当地的口头之间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黄河相关的文化活动种类少,宣传手段单一,且宣传不到位,吸引不到外来游客,自然也带来不了经济效益。内部人口的外流,也是当地黄河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的因素之一,当文化带不来经济效益,人们就会外出寻找出路。

三、武陟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策略建议

(一)物质文化层面——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是黄河文化资源丰富,由于位于悬河的开端,使武陟拥有全国重要的黄河文化遗存与民俗风情,有着与生俱来的资源优势。这些物质和非物质载体,承载着厚重的黄河文化,加之还有未破坏的自然生态资源。因此,要依托黄河滨水景观带,选取黄河段地质景观,大力促进黄河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黄河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建设魅力武陟。二是加强武陟黄河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把握武陟黄河文化资源的整体特征,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三是在资源开发整合过程中还要与周边景区结合起来,并制定短期和长期的规划。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谋求发展。

(二)精神文化层面——创新传播方式、重塑老区形象

一是充分利用武陟地区的黄河文化传说、民间歌谣等文化资源,全方位展现黄河文明,讲好黄河故事。通过搭建黄河文化学术研学、黄河流域文化交流等平台,共同讲好黄河文化故事,为黄河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二是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形态中的一部分,对黄河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例如,通过收集、整理、记录,口述人传承下来关于黄河戏曲、歌谣、神话传说等资料,为游览者打开一扇认识黄河文化的新窗口。还可以通过音频、影像等现代科技手段,记录黄河在武陟的文化缩影。

(三)行为文化层面——延续岸边情怀、传承文化基因

一是以生活演绎黄河岸边故事,让黄河文化活起来。通过当地人们在与黄河的斗争、生活、人际交往中形成的风俗、民俗、礼俗及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展现地域视角下的黄河文化圈。例如,在祭祀河神仪式中通过举办祭河大典、黄河文化节,展现其中的行为文化,传承祭祀文化。二是制定完善的黄河民俗活动保护制度。以活动介入其中,将参与者融入当地的生活中。依托民俗活动,传承行为文化的同时,促进文化向经济的转化。

结语

随着城市快节奏的发展,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成为黄河文化开发利用的主旋律。现今,千城一面的面貌,使游客看不到独特之处,也就失去了想去了解的意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49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