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奋斗后见证两场硬仗中的

图①人民子弟兵在抢险救灾一线。河南日报记者史长来摄

图②青年医护人员在疫情防控一线。郑锐摄

□河南日报记者刘婵李倩郭北晨

经历“7·20”特大暴雨的河南,时隔一个月后,再次遭遇强降雨。

三门峡市区主要路口,余名交警在风雨中坚守;洛阳消防队员移防至村落,深夜集结严守大堤;郑州特警开展防汛救灾演练,时刻准备冲锋上阵……连续奋战后,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上不见疲惫、愈显坚毅,让人感动和心疼,更传递出温暖和信心。

“哪有什么英雄,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大人的样子,挑起身上的担子而已。”每一道沟壑,都能带给年轻人铭记一生的成人礼;每一次挑战,没有人能够去教他们如何解答。但年轻人往往在一夜之间长大,他们今天的答案,就是我们这片土地明天的模样。

青春是一股勇气——

“勇敢牛牛,不怕困难”

27医院护士李英豪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关心天气,从8月20日开始,手机里不停出现暴雨预警信息,其中一条信息引起他的注意:郑州地铁5号线已恢复空载运行。记忆一下子被拉回至7月20日,那个雨夜。

当时,作为第一批被疏散下车的乘客,李英豪本可以就此离开危险区域,但职业使命让他毅然选择转身回去救人。隧道中,他用灭火器砸窗救人,协助乘客安全到达人行通道,跪地为心脏骤停的乘客做心肺复苏……5个多小时3万多次按压、连续救治14人,等救护车到来时,他的腰硬得像灌了水泥,两个膝盖高高肿起,完全站不起来。

英雄总是不期而遇。医院新入职医生,7月20日培训结束,医院给他发了一件新的白大褂。在站台上听到呼救声,他下意识穿上这件白大褂就往下冲,“我喊着‘勇敢牛牛,不怕困难’,给自己打气。”现场不断有人被拉上来躺在站台上,于逸飞疾呼:“有没有医务人员,赶紧来帮忙!”

刚从缺氧状态缓过来的郑大一附院医生秦杰林站了起来,“我是,我来!”由于太多人需要救助,三位年轻医生用最简单的语言,教会身边一些年轻力壮的人帮助按压。因为这次接力救人,他们被网友称作“SSR(游戏中战斗力最高级别)三人组”。

灾害当前,不但需要力量勇气,还需要专业技术。各行各业的青年挺身而出,冲进风里雨里,奔赴抗灾一线,发挥所学专长进行支援。

天上飞的有人会——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无人机研究院的师生们主动请战,配合移动通信,精准操控无人机对任务区域内的山体塌方、基础设施受损情况等进行远程拍摄、灾后评估。

地里长的有人懂——大风大雨后,有些玉米出现倒伏,正在焦作温县做实验的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李武超发动同学们一起,为当地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让老乡们心里踏实多了。

线上救援有人扛——7月20日,一份《待救援人员信息》文档在网络上流转,24小时被更新了版,访问量超过万次。这份“救命文档”的创建者,正是河南籍22岁女大学生李睿。

临时教室有人忙——暴雨过后,辉县吴村镇柳湾村的孩子们困在家里,父母心焦。河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的师生来了,除了辅导功课,他们还对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对村干部进行信息化培训。

他们不仅满腔热血,更有专业力量。

青春是一句誓言——

“此身许国难许家”

“戴口罩不比戴氧气罩强?躺床上不比躺ICU里强?严管才是厚爱!”原阳县阳阿乡马庄村的大喇叭里,再次响起“90后”村党支部书记姚玉洁的声音,一番“霸气”又朴实的喊话一度登上热搜。

漂亮、年轻、干练,是大家给姚玉洁贴上的“标签”。从村“文书”到村支书,姚玉洁越干越起劲,老乡们看她也越来越顺眼。

能为家乡出把力或许是幸福的,有的人却“此身许国难许家”。厦门曙光救援队员商华鸽,因疫情一年多未回河南老家,却因一场极端暴雨,随队“回家”救灾。临别时疫情再起,在高速路口,商华鸽与家人相对10分钟不敢靠近,远远向爸妈敬了一个军礼,挥手作别。

此时分离,是为了日后更好地相拥;此刻牺牲,亦是为了更多人生的希望。7月26日凌晨,贵州救援队员何国勇,把39岁的生命留在了离家数千里的中原大地上。多么不愿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河南人民永远记得你、感谢你。

郑大二附院护理救治队的张超奇,在网上看见人们送别何国勇的场景,一次与逝者的对话,让他思考青春的价值、成长的意义。去年他是河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中的一员,在武汉抗疫;现在,作为重症医学科年轻骨干,他第一医院。

迎接新生命,更能给人以无穷力量。“你出生这一天,就要面对这世界的洪水猛兽,即使只剩下一束光,我们也用尽全力为你点亮,为你保驾护航。”7月21日凌晨2点,青年助产士董留琛结束了一天的疲惫工作,在朋友圈这样写道。产床前,护士们手举手电筒照明,为黑暗中降生的宝宝点亮人生。

难怪有人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眼前无数个年轻人,还是最初那张脸,面前再多艰险从不退却,这一幕“破防”了——

一位年轻女护士瘫坐在地、双眼紧闭,拿起一瓶冰矿泉水就往头上猛浇,此时的她浑身被汗水浸湿,体力早已不支——记住她的名字,河南中医院王子函。

“我真不是故意晕倒的。”一句话让全国网友泪流满面,这是一个连续核酸检测采样9小时后累倒的护士,苏醒后“内疚”说出的第一句话——记住她的名字,郑大一附院付莉娜。

几天几夜站在水中参与救援,双脚被浸泡多天,脚底已经完全浮肿、布满红色伤痕,剧烈疼痛让他几乎站不住——记住他的名字,新乡市牧野区“85后”乡镇干部付作磊。

他们不仅敢于担当,更是无怨无悔。

青春是一种态度——

“你努力的样子真好看”

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的信念丝毫未减。从抗洪到抗疫,从盛夏到初秋,所有经历风雨的温柔与坚强,把每一个时间节点铭记刻录。

立秋,第一杯奶茶点给谁?驻马店民警姚冲,在8月7日立秋那天,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媳妇宋惠泽送了一杯奶茶。那天,在郑州多个核酸检测点,许多奶茶店的年轻老板不约而同用这种方式,给一线工作人员送奶茶。一个温馨的“网络梗”,传递着无尽暖意。

七夕,你爱的人在身旁吗?赵先生和赵太太,相遇在核酸检测现场。医院不同科室的赵璐宽和妻子靳丽,从疫情防控开始起就分隔两地,在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时意外被分到一组“偶遇”,俩人穿着防护服比出爱心手势,让人看到了爱情最好的模样。

医师节,隔空祝福都收到了吗?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许多医护人员都在防疫一线度过了这个节日。印象最深的是,“青光眼乐队”四个博士医生用民谣唱出了医者仁心,唱出了青年一代医生对医学的热爱:我要加快速度,厘清千头万绪,只为那件纯白衣服。

无数自信的、开放的、包容的年轻人,越是在艰难时刻,越要用自己的生活态度打造一个活力四射、希望无限的天地。

他们可以很从容。在郑州市惠济区江山路荣苑社区,一个中学生在核酸检测排队时,自带板凳,忘我读书。在焦作市修武县郇封镇兰封村防疫哨点,志愿者薛吉平收到了郑州大学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正如网友所说:“你努力的样子真好看,这才是生活学习的榜样。”

他们可以很浪漫。护士小姐姐徐亚静在核酸检测间隙弹起了钢琴,用音乐来驱散群众排队的焦虑困倦。19岁的郑州女孩孟婷玉擅长漫画,手绘了十几幅“双线战”图景。郑州东站大批旅客滞留,一群身着橙色演出服的少年,动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一时间掌声四起、众人泪目。

他们可以很个性。相声演员王金浩和杨雨薇在郑州一处核酸检测点做志愿者,现场有人焦躁烦闷,俩人“抖包袱”逗大家乐。郑州市二七区医生林森,在上门为居民做核酸检测采样前,跳了一段炫酷街舞为大家解压鼓劲。

他们可以很可爱。凌晨1点,两个身着防护服的“大白”比画“石头剪刀布”,游戏规则是——谁输谁休息,原因居然是“她们谁都不愿先被替换”。还有的一线医护人员开启“热情揽客”模式:“做核酸了,做核酸了”“不排队,扫个码就能做”……因为热爱,苦也甘甜。

他们不仅负重前行,更在轻盈绽放。

青春是一抹色彩——

“我的城市病了,我要拯救她”

少年锦时,年华芳菲。青春自有明媚色彩,那它是什么颜色?

是初心不负的“天使白”。年轻护士郑锐,一个简单的“OK”手势,一句写在防护服上的“加油”话语,都能成为她和患者之间最好的默契。这个土生土长的“90后”郑州姑娘突然长大了,她在病房日记中写道:“我的城市病了,我会拼尽全力拯救她。”

是朝气蓬勃的“志愿红”。做疫情防控志愿工作,对于大学生廖子毅来说已是轻车熟路。去年疫情期间她就把志愿服务作为自己的“成人礼”,并郑重写下入党申请书。今年,当看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91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