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百科远交近攻战略的总设计师

范雎(?—前年),也叫范且(这是汉代石刻中的错误)《史记》中是“雎ju”字,有书为“睢sui”字,评书家多读此音,字叔。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

范雎在秦任丞相十多年,其“远交近攻”的谋略对后用兵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其“固干削枝”的平内策略,以及长平之战所施反间之计,也非常让人叹服。

范雎是战国时期秦国名相,他为秦统一天下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秦国有巨大贡献者,却为了一己私利,在用人问题上一步步走上了腐败的道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

范雎的腐败,关键在于,其在干部的使用上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是以自己为核心过多考虑个人恩怨,就难免在干部的任免与使用上走上腐败的道路。

睚眦之怨

出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释义:指极小的怨恨。

范雎跟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到齐国拜访,须贾怀疑他是齐国的奸细,回国后便向魏相魏齐报告。范雎含冤被治罪,后来逃到秦国改名为张禄并当上了宰相。须贾到秦国出使,范雎假扮穷人去看他。须贾就送他一件绨袍,当知道他是秦相时连忙吓得赔罪,范雎说要对魏齐睚眦必报。鲁迅《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我那时和这位后来称为‘孤桐先生’的,也毫无‘睚眦之怨’。”

绨袍情

出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释义:指不忘贫寒旧友。

战国时,范雎在魏始事中大夫须贾,被须贾诬告,惨遭毒打,几乎死去。后范雎改名张禄,入秦为相。适逢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穿破衣去见,须贾很哀怜他,说:“范叔一寒如此哉!”于是留他吃饭,并送他一件绨袍。事后,须贾才得知范雎做了丞相,大惊谢罪。范雎说:“你有三宗罪!……之所以你能逃过一死,是因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所以放了你。”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刘范桥村村名的由来及传说

对于范雎的墓葬地,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有在修武县志地名考上对位于县城西南大约15公里的刘范村的由来有一段介绍:刘范村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丞相叫范雎,死后葬于此地,就由此得名范村。后来刘、郜、李三姓迁居此地。郜姓居中间取名郜范村,刘氏居住东北角取名刘范村,李氏居住西南角有取名李范村。因为刘姓最多就统称为刘范村了。由此可见,范雎墓确实是真真实实的存在着,他就座落在河南省修武县刘范村村头。据史料记载,河南修武古称宁邑,约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姬发兴兵伐纣,渡孟津后,途遇大雨,乃勒兵于宁邑,修整武器,休歇队伍,故将宁邑改名修武。至周襄王十六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公元前年),周王将河内赐给晋文公,包括修武,这时改名为南阳。至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年),晋崩分为韩、赵、魏三国,修武属魏,仍名南阳。至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年),秦魏战争,魏败于秦,割南阳于秦,复改南阳为修武。据以上史料佐证,修武原为魏国属地,后为秦域。也就是从西南向来流向东北。沿河有几个村庄,为方便百姓出行,范雎便在那条河上建了几座桥,百姓称为“范桥”,后来这几个村庄便以村中居住人数多的姓氏冠名而加以区分,这便是现在的马范桥,石范桥、刘范桥、陈范桥等村庄的由来。

“远交近攻”战略的总设计师

范雎早年家境贫寒,仕途无望,最后只能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须贾门下的日子平平淡淡,直到魏昭王让须贾出使齐国。虽然范雎深知此行的风险,但为了能从千百名门客中脱颖而出,他自动请愿陪着须贾一道出使。魏昭王当然乐意啊,他特意鼓励范雎道:“范雎啊,只要你跟着须贾好好地干,将来出人头地都是小意思!”

一行人就此拜别魏昭王,跑到了齐国。齐襄王能唯才是用,可惜心眼小。此次,作为东道主,襄王本应大气些,可是想起父亲齐愍王的死和魏国有关,于是忍不住地责问须贾,须贾为人怯懦,不敢多说一句话。但是,范雎却义正辞严地辩驳道:“你父亲残暴无德,每一个国家都当他是仇人,你岂能归罪于我魏国?现在你应该琢磨着重振桓公的威风,若斤斤计较这些恩恩怨怨,恐怕又要重蹈齐愍王的覆辙了。”

齐襄王听罢,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心生欢喜。当晚,他便派人带着黄金十斤以及牛、酒诸物劝说范雎留在齐国,范雎一再坚辞不纳。须贾身为正使,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国之后,他便向相国魏齐诬告范雎私受贿赂。魏齐听信谗言将范雎打得肋折齿落,用席子一裹扔到茅厕里,还让客人们往上撒尿。范雎为了保命,只好诈死,总算是逃过一劫。

虽然范雎没有降齐,并且差点招致杀身之祸,不过仍需庆幸。后来经好朋友郑平安搭桥牵线,让范雎追随秦昭王的使臣王稽偷偷跑到了秦国。解除了性命之忧,范雎便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却只能做个食客,很不甘心。于是,他经常写信给昭王,希望自己的言辞能得到昭王的垂青。这一熬就是两年。

终于,在王稽的推荐之下,范雎得到召见。进宫那天,范雎佯装不知地闯进宫闱禁地“永巷”。此时昭王正被人簇拥而来,他故意不趋不避。一个宦官见状骂道:“你傻呀?看到大王也不知躲一躲!”范雎顶了一句:“什么大王不大王的,我只知道太后和穰侯。”正是这一句表面上颇似冒犯的话,恰恰击中了昭王的要害,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昭王听出弦外之音,将他引入密室,二人促膝而谈。范雎憋了好几年的一席话,当时便打动了昭王。昭王早就对自己姥姥家的人忌恨不满,这时听了范雎义正辞严的宏论,当然是热血澎湃。没过多久,昭王便罢免了舅舅穰侯的相位,并赶回了原籍。范雎很快被拜为丞相。

公元前年,秦国驯服了魏和韩,范雎又有了新主意:“大王,我们去收拾赵国吧”。昭王一听,心里乐开了花。先是派大将王龁率兵伐赵,结果廉颇太厉害,久攻不下。于是范雎建议拜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长平之战,白起消灭赵军45万。至此,昭王对范雎更是宠爱有加。当然,白起的位置比范雎有过之而不及。在敌国的糖衣炮弹和心理诱导轮番使用之下,范雎以秦兵疲惫为由,答应韩、赵求和,断了白起和前线将士的后路。白起得知此事,心里异常恼火,自此和范雎结下梁子。不久,秦昭王听信谗言,白起被迫自杀。

战神白起的成败既证明了范雎的识才能力,也暴露了他的“小人之心”。在秦昭王当政的舞台上,范雎一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过,他最后终因其大力扶持的两位亲信郑安平与王稽先后叛变而无颜于朝廷。公元前年,范雎称病辞去相位,不久,死于其封地应城。

范雎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呼风唤雨的名相,除了用人有些腐败之外,在政治、外交方面颇有建树。后来的秦相李斯这样评价他:“昭王得范雎,强公室,

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妒杀白起

白起是秦国著名大将,有常胜将军之称。特别是长平之战,一举歼灭赵国主力军45万之众。当然,长平之战之所以全胜,也有范雎的功劳,因为正是他用反间计,使赵王临阵换掉名将廉颇,代之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然而战役之后,正当白起欲乘胜追击时,范雎却嫉贤妒能,害怕白起的功劳超过自己,于是,花言巧语说服秦昭王收兵。白起获知范雎暗中作梗后,便与之结怨。后来,在范雎的挑拨下,秦昭王先将白起贬为士卒,随后又令其自杀。

提拔亲信

范雎是魏国人,曾被魏中大夫须贾所诬,受到相国魏齐的迫害,后来在好友郑安平和秦国使者王稽的帮助下,才逃到秦国。范雎得志后,就利用职权报私仇,先廷辱须贾、后计杀魏齐,对王稽与郑安平他却十分关心。在他的精心安排下,王稽被任命为河东太守、郑安平被任命为将军,他还安排郑安平接替白起率兵攻赵,结果不但被赵国打得大败,郑安平还率两万士兵投降了赵国。当时,要按照秦律,范雎用人失察应受到株连,并祸及三族,只不过秦昭王念其功劳大,未加追究。他的另一亲信王稽也不争气,竟“里通外国”。尽管秦昭王仍未追究范雎的责任,但范雎深深感到了害怕,因为白起的死与王稽、郑安平的被提拔重用,都是他一手策划的。此后,他考虑再三,不得不放弃荣华与权力,称病辞去相位,退出政治舞台。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高度评价范雎对秦国的建树和贡献:“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范雎是一位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他一方面小肚鸡肠,司马迁如此评价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范雎冢

位于修武县高村乡刘范村北约二三百米的麦地里,新树的墓碑上面赫然刻着“泰国丞相范雎之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95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