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丰富的自然矿藏资源和黄河文化中心区的地缘优势,为当地的陶器制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相传这里是我国历史上国第一位制陶官宁封子的故乡,就连焦作这个名字也是由焦家的陶瓷作坊而来。
而在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有着宋代著名民窑之一的当阳峪窑,这里又被称作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等。
当阳峪窑最早起源于唐代,到北宋达到高峰,成为宋瓷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又极其精细的大规模窑场,在黄河以北,除了定窑汝窑外,没有一处能与它媲美。
当阳峪窑的胎质很复杂,有极坚硬的细胎,也有较粗松的砂胎,最后造出来的成品品类也是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碗、盘、盆、壶、花瓶、笔筒外,还有人物佣、动物佣、小塔、铃铛、棋子、建筑构件等造型。
其中最著名的绞胎瓷,以瓷质韧性强、声音清脆悦耳、绞胎制作技法独树一帜,而在北宋年间就闻名遐迩,当阳峪也被誉为绞胎瓷之乡。到了年,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还入选了第四批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当阳峪绞胎瓷以太行山特有的矸石为制瓷原料,光是制作流程就有选土、炼泥、调色揉泥、制胎、修胎、荫干、打磨、施釉、焙烧等30多道工序,工艺复杂,要求严格。而由于在手工绞胎的制作过程中要求极其精准,导致成品率很低,而这也是绞胎瓷极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重要原因。
因为当阳峪窑绞胎瓷的花纹由胎而生,一胎一面,不可复制,所以被称为编出来的瓷器。另外,瓷器的花纹内外相通、里外相透、表里如一,恰如我国古代对君子特质的描述,因此绞胎瓷又被称为瓷中君子,而其由多色瓷泥相间揉和而成,成品纹饰各不相同,故又言乃君子的和而不同。
当阳峪窑瓷器品种繁多,除了最著名的绞胎瓷外,还有红绿彩、剔划花瓷、白地黑花瓷、宋三彩瓷、酱、紫釉瓷等瓷器品类,每一种都各有特色,工艺精良,是难得的瑰宝。
然而可惜的是,直到上世纪30年代,当阳峪窑场才被发现,当时在焦作煤矿工作的英国人司瓦洛收集到一些精美的瓷片后,邀请瑞典工程师卡尔贝克到当地窑址采集标本,完成了《关于焦作陶瓷器的记录》一文,记载了当时尚存余座窑址遗迹。而他们收集的一些瓷片,如今也被陈列在了大英博物馆。
到了年,我国的陶瓷学者前去考察时,遗迹和残片已经所剩无几。当地只留下了一座窑神庙和窑神碑,见证了数百年的辉煌历史。好在如今当时建起了绞胎瓷博物馆,当地人也重新探索出了瓷器的制作工艺,让我们终于重新有机会再一次领略宋代名瓷的风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