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播也出错,河南特别容易读错的10个

北京权威酒渣鼻医院 http://m-mip.39.net/news/mip_8598835.html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两年前的春节期间,因为央视新闻主持人的一个错别字,让河南嵩县送上了热搜榜。

位于河南省嵩县闫庄镇的大葱,是嵩县有名的土特产。年2月武汉疫情期间,嵩县闫庄镇竹园沟村捐赠武汉的10万斤大葱登上了央视新闻。不过,主持人在播报时把河南“嵩(sōng)县”,读成了“蒿(hāo)县”,为此,还“伤了”不少河南热心网友的心[笑]。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承载着灿烂的华夏文明,从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到如今系统文字的形成已有近万年的历史。文字,表达和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文字,因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传承,国家、民族文化也因文字的传承而延续和发展。

每一个区域的地名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演变成了不同字体的地名。当然音不同,意义也就大不同了。位于中原大地的河南,也有许多极易让人读错音和误读的地名,着实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一、渑池.miǎnchí(河南省三门峡市辖区县)

小时候,父亲在义马市跃进矿工作,渑池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义马面积不大,三面紧邻渑池县,距离也就10多公里。

渑,是多音字,在字典里有两个读音,分别是miǎn、shéng。读miǎn时指的是地名“渑池”,在河南的三门峡;而读shéng时是指古水名“渑水”,在山东的淄博。由于“渑”字与“绳、蝇”字体结构相似,所以也就常常被人认错和读错。

初中语文课本里我们所熟知的《将相和》里,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渑池。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详细记载了秦赵会盟,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等历史史记。同时,渑池也是仰韶文化,仰韶遗址、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二、中牟.zhōngmù(河南省郑州市辖区县)

公元年,曹操和袁绍两军相持与官渡,后曹操出兵奇袭乌巢继而击败袁绍。“官渡”就是今天的河南中牟县,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三大战役”中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也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的基础。

牟,多音字,读móu、mù,字典里注释为地名或姓氏。说文解字记载:牟,牛鸣也,其实它的本义为牛叫声,但是放在地名当中是读牟(mù)。中牟mù,位于中原腹地,黄河之滨,隶属于河南省会郑州管辖县。古时,中牟也叫作圃田、牟州。

官渡寺

历史上,素有中国四大美男子之一的潘安就是中牟人,貌比潘安,掷果盈车,潘安俨然成了千古美男的“代言人”。《世说新语》中记载,潘安每次出去游玩,都会有大批少女追着他又是献花,又是献果。所以,潘安每次回家,马车上都是满载而归,这就是“掷果盈车”典故的由来。

三、泌阳.bìyáng(河南省驻马店市辖区县)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开天辟地、兄妹滚磨成亲、捏泥造人、繁衍人类的盘古神话故事家喻户晓。“盘古村”就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的盘古乡,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都会举行盛大的盘古庙会,被称为“中国盘古圣地”。

“沘之洋洋,可以乐饥”,泌水即沘水,泌河穿流而过,泌阳因此而得名。泌阳和沁阳字形相近,也常常被误读,虽然两地同属河南,但是一个在豫南一个在豫北,相隔甚远。

泌,多音字读mìbì。泌字其实算不上一个生僻的字,分泌(mì)、泌尿都是我们常见的词语;而用作地名,读作泌(bì)阳。不过,在泌阳当地人的方言中,依然把泌阳发音读作(泌bèi阳)。

其实,几年前我曾有幸去过泌阳,县城的大街上路牌标注的拼音就是beiyang,泌阳不背、山沟不土,如今的泌阳县已经发展成为山清水秀的新都市。没有人能将所有汉字认全,特别是在方言和专有名词方面,汉字的特定读音更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关于泌阳,到底读(bì)还是读(bèi)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争论;小编觉得,不管当地人怎么读其实并无对错,适合自己的,就是正确的。

四、柘城.zhèchéng(河南省商丘市下辖县)

自秦朝置县始起,以邑有柘沟环流、两岸长满柘树、因盛产柘丝而得名“柘县”。隋朝时期,柘县更名为“柘城”,至今已有2多年的历史。

柘(zhè),在字典里并不属于多音字,释义为落叶灌木或者柘(Zhè)姓。柘用作木材为柘树,柘木曾是历史上著名的名贵木料,柘黄为贵,古时皇帝所穿的皇袍就是用柘木染色。柘字并不常用,所以常常被人误读为开拓的拓tuò字。

柘城中的“柘”,指的是柘桑树。因为柘,这片土地与炎帝朱襄氏之间有了载入史册的密切关联。上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朱襄氏利用柘桑、柘丝制作“五弦之瑟”,遏制阴风,使得寒暑适、百物生、万民安。

1多年树龄的柘桑位于柘城县板曾口村

五、浚县.xùnxiàn(河南省鹤壁市下辖县)

年7月20日-21日的连续大雨,让大半个河南汪洋一片,全省6个泄洪区,浚县承担了4个。为了泄洪,万亩良田被洪水淹没成一片海洋,几十万的百姓无家可归,请大家记住为河南泄洪做出牺牲和贡献的这座城“浚县”。

浚,多音字读xùn、jùn,读作jùn时释义为疏通、挖掘,读作xùn时意为地名,浚xùn县。由于浚和俊字相近,常常被误读为jun。

“黎阳收,顾九州”,浚县古时叫作黎阳,历史悠久,是中原历史和文化名城。浚县泥咕咕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浚县古庙会,被誉为“华北第一古庙会”,每年的正月都吸引着无数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六、长垣.chángyuán(河南省新乡下辖县)

说起长垣,可能许多外省的朋友都不是太了解,这个很多人可能连名字都会念错的地方,却因为一场疫情走入公众视野。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长垣口罩拉出一条抗“疫”战线,我们所佩戴的口罩几乎都来自于长垣,长垣也被誉为“中国医疗耗材之都”,占领了全国卫材市场的重要地位。

垣,读音yuán,释义为墙、城或姓氏,《说文解字》中注释:垣,墙也,意为“院墙”。因为“垣”字与“恒héng字形似,许多人在念长垣的时候,会误读为长垣(héng)。

长垣,位于河南东北部,向东与山东菏泽市东明县隔河(黄河)相望,地处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的黄河腰窝处,解放前,这里黄河水经常泛滥成灾,灾民流离失所。长垣素有“厨师之乡”的美誉,自古宫廷名厨都出自长垣,电视剧《大长垣》就生动演绎了这一幕。

七、武陟.wǔzhì(河南省焦作市下辖县)

武陟zhì,位于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北地区。相传周武王伐纣路过此地,陟高望远,因而得名武陟(“陟”即登高、兴起之意)。武陟自古历史悠久,夏属冀州,春秋置怀县,秦易名武德,隋开皇十六年,分修武县南部置武陟县。

陟,读音zhì,释义为登高、上升的意思。因其字体形似“涉”和“徒”,常常被误读为涉she、徒tu音,由于陟字并不常用,也常常有人读其一半念做步bu字。初中课文诸葛亮出师表中有"陟罚臧否[zhìfázāngpǐ],不宜异同"之句中就有这个武陟的陟字。

不过,有学者曾经研究,说武陟的陟zhi,应该读成de,因为秦朝命名“修武”和“武德”为修武县后,隋开皇16年又由修武分出“武陟”,因而“武陟”应为“武德”的同音地名。至于上述推论可靠与否,如今并无定论,见上图。

八、洧川.wěichuān(河南省尉氏县下辖镇)

在认识洧川之前,说实话我是查字典知道的。年以前洧川还是县制,而不是现在的镇,年洧川划乡建镇归尉氏县管辖。洧川,是中原历史文化古镇,因处于洧水(今双泊河)下游广袤的平川地带而得名,《诗经.溱洧》里就有描写了三月初三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洧水畔游春相会,互结同心的秒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诗经.溱洧》

诗经.郑风.溱洧

洧,读音wěi,属生僻字很少用到,释义为生长鱼类的河流、地名、古水名。洧水既如今的双洎(ji)河。洧川隶属于现在的尉氏县,与郑州、许昌、开封交界,洧川自古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素有“皇帝之墟,轩辕近郊”之称。在洧川还有一段趣闻,“八保,小洧川,南北百里有余”。如果你问当地人洧川有多大?他们会这样回答你:“南城到北城,百里有余”。其实这只是一个比喻,在当年洧川城墙建成后,南城门和北城门顶端正中央的砖缝里,分别长出了一棵柏树和一棵榆树遥相呼应,这才有了“百里有余”的说法。如今,南城墙上的柏树依然屹立于此,而北城墙上的榆树已不复存在。(听当地人说上世纪40年代还在)

洧川豆腐和洧川锅盔是当地特产,洧川豆腐因其质地坚硬,可用秤钩挂、麻绳穿提,放到锅里炖不变形等特点而闻名,洧川豆腐距今已有0多年的历史。洧川锅盔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由于它色泽金黄、皮薄膘厚、酥脆味香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九、睢县.suīxiàn(河南省商丘市下辖县)

睢,读音suī,睢本义为目光尖锐,隹指(鸟头)尖锐;目指目光。“目”与“隹”联合起来表示“目光尖锐”。睢,也是地名,在今河南商丘,睢水是中国古代著名河流,《水经注》有载。

睢suī,与诗经“关关雎鸠”中的雎字相近,偶尔也会被人误读,也容易被人误认为“谁”。但睢县二字并不算得上什么生僻字,基本上认错的人并不多。另外,在江苏的徐州市下辖县内也有一个带“睢”字的地名“睢宁县”,圯桥进履的典故就发生在睢宁。

睢县,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有个朋友家就是这里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睢县的大北湖了,睢县北湖公园,也是每到睢县必打卡游玩的地方。

睢县地处河南省中东部,隶属于商丘市管辖,睢县自古有睢水得名,被誉为“中原水城”。睢县北湖也称凤城湖,如今为北湖景区,是睢县故城所在地。明朝初期,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下睢州城(今睢县故城),随后在攻打开封时,以水代兵、决堤黄河,黄河水奔流南下,淹没了睢州城,形成了如今的“北湖”,湖下有城,城上有湖。

十、荥阳.xíngyáng(河南省郑州市下辖市)

小时候从连环画里认识了“荥xíng阳yáng”这个地方,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虎牢关》、西汉演义《战荥阳》等等都有关于荥阳古战场的描述。

荥,多音字读xíng、yíng,释义为:波浪回旋涌起的样子、地名。读作水用有荥泽、荥灌、荥水等;读作地名有:荥阳xíngyáng,隶属于河南省郑州市、荥经yíngjīng县,隶属于四川省雅安市。“荥”字与“荣”字相近,因而常常被误读和读错为“荣”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便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城邑,当时的韩国就在荥水的南岸筑城,所以取名为荥阳。荥阳,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它西望洛阳、南眺嵩山、北濒黄河,自古以来,就有“东都襟带、三秦咽喉”之美誉。

总之,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把所有汉字以及其历史背景文化都读透。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去充实自己。

码字不易,如有错误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如果,在你的生活和旅途中有同样遇到类似这些生僻的字体和地名,也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84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